close

三年級國文課的進度來到了元曲選,在教完了詩、詞、曲格律的分析比較之後,接著就是介紹馬致遠以及他的天淨沙。教師手冊和備課用書中對於馬致遠的介紹相當簡略,在此,筆者稍微做了一點補充,提供一些關於馬致遠的背景資料,讓其他老師可以當作元曲教學上的參考。
元末明初時代的曲作家賈仲明在其《錄鬼簿續》中寫下這首《凌波仙》,用來憑弔馬致遠,曲文是這樣寫的:「萬花叢裡馬神仙,百世集中說致遠,四方海內皆談羨。戰文場,曲狀元,姓名香,貫滿梨園。」曲文中稱馬致遠為「曲狀元」,並對他的作品做了極高的評價。
對於「曲狀元」這個稱號,馬致遠當之無愧,劉大杰在其《中國文學發展史》便認為:「馬致遠之元曲,如唐詩中的李白,宋詞中的蘇軾。」這是對馬致遠相當大的肯定。
而對於馬致遠最代表性的評語,莫過於明代朱權在其《太和正音譜》中的斷語:「馬東籬之詞,如朝陽鳴鳳。其詞典雅清麗,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,有振鬣長鳴,萬馬皆瘖之意。又若神鳳飛於九霄,豈可與凡鳥共語哉。」
這樣一位才華洋溢,天才縱橫的元曲狀元,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苦悶抑鬱,有志難伸。底下,筆者將透過馬致遠的幾首小令,簡單的介紹這位元曲狀元的背景資料,讓讀者對於馬致遠多一點了解,同時也對於他的《天淨沙》有更深一層的體會。
馬致遠,字東籬,元大都人。
早年的馬致遠對於入朝為官抱持著相當大的憧憬,希望能受到統治著的賞識,有機會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,一展抱負。為了實現自己入朝為官的理想,他曾四處奔走,向統治者獻上詩文作品,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對於仕途的企圖。

【中呂.粉蝶兒】

寰海清夷,扇祥風太平朝世,贊堯仁洪福天齊。樂時豐,逢歲稔,天開祥瑞,萬世皇基,股肱良廟堂之器。


【迎仙客】壽星捧玉杯,王母下瑤池,樂聲齊眾仙來慶喜。六合清,八輔美,九五龍飛,四海升平日。

【喜春來】鳳凰池暖風光麗,日月袍新扇影低,雕闌玉砌彩云飛,才萬里,錦繡簇華夷。


【滿庭芳】皇封酒美,簾開紫霧,香噴金貌。望楓宸八拜丹墀同,袞龍衣垂撫無為。龍蛇動旌旗影裏,燕雀高宮殿風微。道德天地,堯天舜日,看文武兩班齊。


【尾】祝吾皇萬萬年,鎮家邦萬萬里。八方齊賀當今帝,穩坐盤龍亢金椅。


從以上如此歌功頌德的套數,可以想見馬致遠對於官宦仕途,是多麼的渴望。
然而,這一切的努力,在元朝的統治制度底下,卻只是徒勞無功,緣木求魚。
元代實施種族歧視政策,將人民分為蒙古人、色目人、漢人和南人,讓有心想一展抱負的漢族讀書人根本沒有機會晉身仕途。處在這樣社會背景之下的馬致遠,完全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。
儘管面對這樣的困境,馬致遠還是保持的一絲希望。

【雙調·撥不斷】子房鞋,買臣柴,屠沽乞食為僚宰,版築躬耕有將纔,古人尚自把天時待,只不如且酩子裡胡捱。

這裡以歷代賢者自況,將自己時運不濟的遭遇,表現出來,說明自己是時機未到,對於功名仕途尚抱持著一點期待。
然而,馬致遠始終得不到統治者關愛的眼神,一切的期待與盼望,只換來一個杭州的小小吏員,當了江浙行省務官(即江浙省務提舉)。江浙省務提舉是個從五品的小官,專門掌管儒學祭祀以及著述文字,是地位卑微的吏員,同時還會受到蒙古上司的牽制。
馬致遠在這個小吏上一待就是幾十年,抑鬱不得志,一直等到鬢髮蒼蒼,垂垂老矣,卻仍然沒有機會實現自我。面對這樣的困境,馬致遠既感到困惑也感到失落,也從迷失當中找到出口,在苦候半輩子的希望與理想成了泡影之後,他轉而寄情於神仙道教尋求精神上的解脫,往出世縹緲的仙界中去追求心靈上的恬靜。從此,馬致遠的作品風格出現轉變,流露出仕途坎坷的哀嘆。

如:
【大石調‧青杏子】《悟迷》


世事飽諳多,二十年漂泊生涯。天公放我平生假,剪裁冰雪,追陪風月,管領鶯花。

【南呂.金字經】


絮飛飄白雪,鮓香荷葉風,且向江頭作釣翁。窮,男兒未濟中,風波夢,一場幻化中。


擔頭擔明月,斧磨石上苔,且做樵夫隱去來。柴,買臣安在哉?空岩外,老了棟樑材。


夜來西風裡,九天鵰鄂飛,困煞中原一布衣。悲,故人知未知?登樓意,恨無上天梯。

從以上的作品來看,可以想見馬致遠在歷經仕途坎坷之後,在心態上的覺醒,是既無奈又遺憾。而在馬致遠看破名利仕途不是他所能企求的空想之後,進而尋求心態上的調適,開始創作田園閒適的作品:
如:
【南呂.四塊玉】《歎世》


兩鬢皤,中年過,圖甚區區苦張羅?人間龐辱都參破。種春風二頃田,遠紅塵千丈波動,倒大來閑快活。

子孝順,妻賢慧,使碎心機為他誰?到頭來難免無常日。爭名利,奪富貴,都是癡。


帶野花,攜村酒,煩惱如何到心頭。誰能躍馬常食肉?二頃田,一具牛,飽後休。


佐國心,拿云手,命裡無時莫剛求。隨時過遣休生受。幾葉綿,一片綢,暖後休。


帶月行,披星走,孤館寒食故鄉秋。妻兒胖了咱消瘦。枕上憂,馬上愁,死後休。


白玉堆,黃金垛,一日無常果如何?良辰媚景休空過。琉璃鐘琥珀濃,細腰舞皓齒歌,倒大來閑快活。
風內燈,石中火,從結靈胎便南柯,福田休種兒孫禍。結三生清淨緣,住一區安樂窩,倒大來閑快活。
月滿輪,花成朵,信馬攜僕到鳴珂,選一間岩嵌房兒坐,淺斟著金曲卮,低謳著白雪歌,倒大來閑快活。

甑有塵,門無鎖,人海從教鬥張羅。共詩朋閑訪相酬和,盡場兒吃悶酒,即席間發淡科,倒大來閑快活。

這些作品表達了馬致遠對於官場仕途的絕望,同時也從田園生活當中再次找到了希望,於是他絕意仕途,歸隱田園,加入書會,在市井生活當中,找到了發揮自己才華的元曲創作舞台,而當時的馬致遠,已經五十歲了。
馬致遠在歸隱田園之後,加入了元貞書會,成為當時書會最有名的才人,在元貞書會期間,馬致遠創作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,為他贏得「元曲四大家」的稱號,流傳至今的許多作品,大都是這一時期所創造完成的。

如:
【雙調.蟾宮曲】《歎世》


東籬半世蹉跎,竹裡遊亭,小宇婆娑。有個池塘,醒時漁笛,醉後漁歌。嚴子陵他應笑我,孟光台我待學他。笑我如何?倒大江湖,也避風波。咸陽百二山河,兩字功名,幾陣干戈。項廢東吳,劉興西蜀,夢說南柯。韓信功兀的般證果,蒯通言那裡是風魔?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,醉了由他。



【雙調.清江引】《野興》


樵夫覺來山月底,釣叟來尋覓。你把柴斧拋,我把魚船棄。尋取個穩便處閑坐地。



綠蓑衣紫羅袍誰是主,兩件兒都無濟,便作釣魚人,也在風波裡。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。
山禽曉來窗外啼,喚起山翁睡。恰道不如歸,又叫行不得。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。
天之美祿誰不喜?偏則說劉伶醉,畢卓縛甕邊,李白沉江底。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。
楚霸王火燒了秦宮室,蓋世英雄氣。陰陵迷路時,船渡烏江際。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。
林泉隱居誰到此?有客清風至。會作山中相,不管人間事。爭甚麼半張名和紙!



西村日長人事少,一個新蟬噪。恰待葵花開,又早蜂兒鬧,高枕上夢隨蝶去了東籬本是風月主,晚節園林趣。一枕葫蘆架,幾行垂楊樹,是搭兒快活閑住處。

從以上的作品,我們可以看出馬致遠對於選擇隱居生活,參加市井書會的閒適心情,作品中大量歌詠快意優閒的農村情調,以及看破功名仕途的覺醒心態。
然而,儘管如此,馬致遠在其創作的散曲和雜劇中,仍然有其無法參破的執迷。他筆下的神仙形象,多的是對於對於現實世界的感嘆,感嘆世事盛衰,感嘆朝代興亡,多了對於生命歷程的滄桑,少了精神境界的飄逸。
馬致遠還是看不破,還是無法真正找到他那精神上的樂土,他的故作優閒,他的覺悟世情,或多或少是為了掩飾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無奈與遺憾。
我們可以從他的雜劇《呂洞賓三醉岳陽樓》看出一點端倪。
呂洞賓一出場時所唱的

【鵲踏枝】:自隋唐,數興亡,料著這一片青旗,能有的幾日秋光。對四面江山浩蕩,怎消得我幾行兒醉墨淋浪。

就清楚的展現出對國家興亡的感慨,這種對於世情的留戀,是馬致遠內心一直無法割捨的情懷,而藉著呂洞賓講出來,就顯得這位神仙的形象不夠超脫,無法飄然於塵世之外。
再看呂洞賓二上岳陽樓和郭云對唱的曲文:

【賀新郎】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。(郭云)你笑甚麼?(呂洞賓唱)我笑那曹操奸雄。(郭云)你哭甚麼?(呂洞賓唱)我哭呵,哀哉霸王好漢。(郭云)老師父,你怎麼哭了又笑,笑了又哭?(呂洞賓唱)為興亡笑罷還悲歎,不覺的斜陽又晚。咱想這百年人則在這撚指中間。(郭云)不爭老師父在樓上玩賞,可不攪了我茶客。(呂洞賓唱)空聽得樓前茶客鬧,爭似江上野鷗閑。百年人光景皆虛幻。
從對唱當中,可以看出呂洞賓的感慨更加強烈,他的情感更加奔放,對於世間興衰又哭又笑,有的是一種飽經塵世的蒼涼,少了神仙應該有的淡定從容,飄逸逍遙。

馬致遠的人生世坎坷的。

早年的積極入世,換來的卻是半輩子的蹉跎,晚年轉向宗教,卻又無法真正超脫,於是乎只能在曲文當中,表達對於現實人間的感嘆與關心,躲在虛無縹緲的神仙道化雜劇中,尋求一點心靈上的慰藉。
而在《天淨沙》這首曲文當中,表面所呈現的是遊子落魄異鄉的悲歌,然而,筆者卻以為,真正的異鄉,是馬致遠對於這個現實世界的失望,一個無法在現實世界當中找到自己歸宿的遊子,不管人在哪裡,都註定要天涯斷腸。

以上文章,參考賀貝貝主編《誰是元曲》,中國戲劇出版社,2005年一月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luefly520 的頭像
    bluefly520

    bluefly520

    bluefly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