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是臺銀招考新進人員的筆試日期,一大早起床跑去擔任監試人員,第一節考的科目是國文,利用空檔看了一下考卷,其中有些題目蠻有意思的,在此進行解題,以當做之後出題的參考。

題目18.古代器具不同用途,名稱亦隨之不同,下列何者正確?

1、俎,放肉的禮器;2、斝,陶製的酒器;3、鑊,古代祭祀禮器;4、觥,用泥土燒製而成的酒器

這一道題目考的應該是文化常識,測驗考生對於中國古代器皿的認識。

「俎」,音「組」,指的是祭祀時擺放犧牲和宴飲時切割熟肉所使用的砧板。(成語:「人為刀俎,我為魚肉」,說的就是,別人是刀、是砧板,而我就是躺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。)

古人祭祀祖先或神靈的時候,必須要用犧牲,根據地位的不同,其犧牲也不同,如天子祭祀用「太牢」即牛、羊、豬三牲,而諸侯祭祀則用「少牢」,在俎上所擺放的僅能用羊、豬二牲。

主祭者在祭祀完成之後,會將放在俎上的牲品切割,分賜給親屬於下級,所賜的祭肉便稱為「臘」

值得一提的是,當初魯定公在郊祭之後,沒有將祭肉分給孔子,孔子在失望傷心之餘,便離開了魯而開始周遊列國。

「斝」,音「假」,指的是古代用青銅所製的酒器,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,《康熙字典》提到「殷以斝,周以爵」,從文獻當中我們可以知道,無論「斝」或「爵」,都是在商周時期用以裝酒的器皿。另外,《說文解字》當中也提到「斝,玉爵也。夏曰琖,殷曰斝,周曰爵」,意思是說,斝不僅有以青銅做成,亦有以玉製成。

然而,無論是青銅還是玉,都不會是「陶製的酒器」,因此,選項2,應該是錯誤的。

「鑊」,讀作「或」,指的是烹煮食物的大鍋子,意同「鼎」,「鼎鑊」連用的時候,往往解釋為烹調,譬如:《周禮·天官·亨人》中提到:「亨人掌共鼎鑊,以給水火之齊。」,所謂的亨人,指的就是烹人,即司炊之官,簡單來說,就是皇家御廚;另外,《南史·卷八十·賊臣傳·侯景傳》中有提到:「魏相高澄悉命先剝景妻子面皮,以大鐵鑊盛油煎」,這裡所提到的「大鐵鑊」,指的是用以烹人的刑具。

不管是鍋子,還是刑具,都不符合選項3中所說的「祭祀禮器」,因此,選項3也是錯的。

「觥」,音「公」,《說文解字》提到:「兕牛角可以飲者也。」這裡的「兕」,指的是雌犀牛,因此,古代所謂的觥,指的就是用犀牛角製成的酒器,後來也有用木製或銅製。

也因此,選項4「用泥土燒製而成的酒器」,也是錯的。

根據以上針對四種古代器皿的解說,這一題的答案應該選1最為恰當。畢竟,「俎」是在祭祀場合時所使用的器皿,硬要說他是禮器的話,似乎也很難反駁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luefly520 的頭像
    bluefly520

    bluefly520

    bluefly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